南海之濱,海風勁掠,陽江核電基地的六座灰色穹頂在海天之間巍然矗立。這座坐落于陽江市東平鎮的國家“十一五”重點能源工程,在2025年7月24日迎來了6臺機組全面商運6周年,全基地6臺機組實現累計上網電量超4000億度,在粵西大地書寫著清潔能源的壯麗篇章。
創新驅動:從“人拉肩扛”到“機器代勞”的轉變
“電氣巡檢一號即刻響應,正沿著陽五甲線進行巡檢,重點監測戶外設備熱點、高壓套管、輸電線路等設備的微弱放電信號?!鄙衔?1點,在500kV開關站,電氣部工程師余家豪正操作電腦發出巡檢指令。屏幕上,“電氣巡檢一號”正靈活穿梭于高壓設備當中,紅外鏡頭掃過運行設備,溫度數據實時傳回陽核電氣數字孿生系統?!拔迥昵翱刹皇沁@樣?!庇嗉液蓝紫律?,指著機器人走過的軌跡,“那時候我們穿勞保服,在高溫里、設備的轟鳴聲里對設備進行逐個檢查,一兩小時下來衣服都能擰出水,還總擔心遺漏?!?/font>
▲電氣巡檢一號正在現場巡檢
這只是陽江核電眾多科研創新成果的一個縮影。水下多關節機械臂精準抓取堆芯異物、核級閥門螺孔清理檢查機器人、智能安防無人機……這些技術革新讓“人退機進”從理念變為現實。
“運行、日常計劃、維修技術等人員統一集中辦公,統一協調管理六臺機組日常生產工作。我們當時摸著石頭過河,效果是未知的,風險也存在?!睍r任生產指揮中心項目經理的劉學豐指著屏幕上跳動的參數回憶,此前建設生產指揮中心最棘手的是沒有可參考的樣本。
▲建成的生產指揮中心為全國首個核電群堆管理全流程實體化平臺
憑著敢闖敢拼的勁,陽江核電生產指揮中心實現了1套固定人員管理6臺機組日常生產活動、1個固定平臺負責6臺機組決策與支持、1份三天滾動計劃牽引6臺機組現場工作、1張日報代表群堆重要生產信息、1份重要缺陷單跟蹤群堆關鍵設備狀態。而如今,作為全國首個核電群堆管理全流程實體化平臺的生產指揮中心,讓機組利用小時數連續4年超8000小時,成了行業“標桿”。
在國家核電廠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實驗室里,陽江核電和中廣核蘇州院工程師們還在攻關前沿的技術。“納孔纖維碘吸附器,跟電腦主機一般大,搬運方便,空氣凈化效率高,耐高濕度,使用壽命長,應用場景廣,工作和生活場所均可使用?!睂嶒炇邑撠熑艘χ久吞鹪O備,機身上“中廣核”的標識格外醒目。截至目前,類似這樣的創新成果已轉化為512項專利(其中發明專利74項)。
▲受限空間自動焊接裝備為維修工作提質增效
▲智能無人機巡檢系統實現管理區邊界自動巡查
創新的成效最終體現在運行數據上:陽江核電建成全國首家核電群堆管理全流程實體化運作平臺、全球在運在建核電首例冷源永久改進項目;2024年上網電量500.75億度,成為國內唯一連續兩年上網電量突破500億度的核電站,87.5%的WANO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,大修持續創優。
綠色發展:白海豚的“成長記”與“生態賬”
“老梁,今天看能不能邂逅咱們的‘吉祥物’?”船長阮維達駕著船輕蕩在核電基地周邊的碧波上,身后跟著化學環保部的梁伏全——他正專注于核電站周邊海生物的日常巡航監測?!澳憧茨瞧康睦嘶?,準是‘陽陽’帶著崽來了!”船長抬手指向遠處海面?!瓣栮枴保沁@群常來“串門”的中華白海豚,在漁民們口中最親切的昵稱。
▲中華白海豚在陽江核電附近海域跳躍嬉戲
“陽陽”的故事,正是陽江核電踐行綠色發展的實踐之一。在“生態核電”理念指引下,陽江核電不僅常態化開展海水水質在線監測、定期取樣分析,持續追蹤這片海域的每一絲變化;還構建多維生態圈,探索核電融合發展,在實踐中建立起科學的運行階段評估指標體系。從雨污分流、中水回用的精細管控,到節能降碳、生態振興的系統推進,一系列實打實的環保舉措,讓這里成為全國首家“生態核電運營示范基地”,也為全國在運核電基地提供了可復制的生態保護樣本。而白海豚家族逐年“添丁進口”,正是對這份堅守最生動的回應。
▲千帆過陽核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
更直觀的“綠色賬單”,在一組組數據里清晰可辨。截至2025年6月底,陽江核電基地六臺機組累計上網電量4132.68億度,這相當于減少1.25億噸標準煤消耗,減排二氧化碳3.39億噸——若換算成森林,足有93萬公頃,面積超4.5個深圳。
▲開展同心林志愿服務活動
“平堤水庫壩堤底那片‘同心林’,都是我們親手種下的。”平堤水庫工作人員王洪楠翻著臺賬,眼里滿是欣慰,“這四年來,單是化學環保部,就組織多個地方開展植樹活動,種下了2000多棵菠蘿樹、風鈴木、大紅花等,如今‘同心林’已蔚然成林,足有1000多棵呢?!?/font>
共享開放:綠能之都的“核電新味”
從守護一片海的生態,到布局一個產業的綠色未來,陽江核電始終秉持“安全發電,造福社會”的使命,積極聯動集團在陽產業資源,推動產業協同發展。核能與新能源規?;l展、清潔能源及關聯產業加速集聚的格局正愈發清晰。2024年,陽江市累計向大灣區送電718.51億度,其中,中廣核在陽清潔能源產業共輸送超511.25億度電。廣東每用10度電,就有1度來自陽江。
▲粵西核電運維產業學院實習生駐企實踐
在陽江核電基地,關凱元在師傅的帶領下熟悉基地環境。這位來自陽江的20歲小伙,通過華南首個核電運維產業學院的“校企雙制班”,實現了從技校生到“準核電人”的蛻變?!暗让髂戤厴I轉正,工資還能漲漲!”關凱元的笑容里透著對未來的篤定。作為粵西核電運維產業學院首批實習生,他和50余名同學中80%來自陽江本地。這所由陽江核電牽頭成立的產業學院,通過“三師協同”教學團隊(企業專家、技術骨干、院校教師)和“工學一體”培養模式,計劃三年內培養千名核電運維人才。
▲中廣核在陽各產業公司與東平鎮村(漁)委會結對共建
沿著G228國道走進允泊村,70歲的施伯正帶著孫子在文明實踐所前看圖片展?!耙郧俺龊4螋~靠天吃飯,現在家門口就是公園,道路寬敞、路燈明亮,東平鎮越來越好!”陽江核電與當地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及風貌提升,實施一環一帶一廊,更將企業文化元素融入當地建筑,打造出“企村同美”的鄉村新貌。
▲茂名市3100余名學生到陽江核電研學實踐
這種改變催生了新的經濟形態——在鎮上的維也灣本港海鮮城里,老板思琴忙著給研學團孩子上菜,并算起賬:“自從陽江核電和鎮上合辦研學旅行,這一片帶火了,今年我店來了快4000人。”
村民妙麗也是研學活動受益者,她與同村的10人被村集體開辦的文旅公司聘請為兼職核能科普鄉村講解員,用“鄉音鄉情”為研學學生提供生動講解服務?!艾F在鎮子發展越來越好,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干事創業,咱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!”談起未來,妙麗感慨道。
從自主創新的技術突破到企地融合的鄉村振興,從碧海銀灘的生態守護到產業集群的合作共贏,陽江核電正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,成為推動陽江“綠能之都”建設的中堅力量。